首页 名博转载 正文

一些些,一些些

以前,有一个修行人,

双手捧着一束鲜花,以最虔诚的心供养佛。

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来意,便问:

「你今天来此供佛,是否心有所求?」

修行人就讲:

「世尊,我只是个修道人,我什么都不求,我只是求道。」

佛陀就告诉他:

「好!你既然是来求道,那就放下吧!」

于是,

修行人就把花放下,双手合十。

佛陀又告诉他:「再放下!」

修行人觉得奇怪,

于是,把两手也放下,

佛陀又说:「还要放下!」

此时修行人不解地说:

「世尊!花和手我都已放下,还有什么要放下的呢?」

佛陀说:

「你有求的这念心也要『放下』。」

修行人,当下大彻大悟。

■小郭

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,过程好像在问路,问人某某地方在那儿。带路人告诉你往前走,左转,再右转…… 可是道,无体无相,也没有一个有形的道路可通达,有时有形的道路都不容易说个明白,更别说是「求道」。 经过佛陀很有智慧的指引,由外而内,到最后连有求这一念心都要放下,修行人才得以悟道。

■传菲

在「放下」公案中,修行人以最虔诚的心用鲜花供养佛,他什么都不求,只是求道。佛陀在他放下花及手掌后,再告诉修行人「你有求的这念心也要『放下』」,最后通身放下,当下大彻大悟。因为不生分别即是道,若「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」,最后必能「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」,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。

■传閒

1. 为什么佛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来意?

为什么佛陀要叫修行人放下再放下,究竟他要放下的是什么?

2. 什么叫做有所求、无所求,如何放下这有所求的心?

■传亦

成长过程中,似乎只知道在学业上努力学习,学业上汲汲营求,尤其身处竞争的工商社会中,藉由追求名利财富来肯定自己的能力,满足自己的欲望。心裡只知求个什么、获得什么才不觉浪费生命,从来不曾想过要放下什么、捨弃什么,因此念头总在得失间起起伏伏,始终是「心往外看」,尽着心外的尘境,终日忙忙碌碌,不能把心收回、反观觉照。

圆觉经云:「一切诸众生,不得大解脱,皆由贪欲故,堕落于生死,若能断憎爱,及与贪瞋痴,不因差别性,皆得成佛道。」顺境时就沉溺于五欲之中,不知感恩惜福;逆境来时又怨声嘆气,身陷其中难以出离,累生累劫的习气染着使我们随业流转、六道轮迴,如鱼游网、反反覆覆。

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我们执着在会生灭的境界中,所以产生苦恼。而修行就是要我们放下贪瞋痴,放下妄想执着。「夫为道者,譬如一人与万人战」,勇于面对自己的习气妄想,真的不容易。最后连有求的这念心也要放下,所谓「心不有处,妄缘无;妄缘无处,即菩提。」只有心不着相才能清净无染;通身放下才能大彻大悟。

■滕六

「说道者多,会道者少」

■小丘

道,不可求,唯行始能得之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

如何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?

        一时,灵祖在燕南赵北把金散,有无量众生闻说法要,当下悟入无学境界。无知有缘拜见灵祖,心生无限敬仰,惟愿追...

名博转载 2021.08.05 23 3490

什么是五十阴魔境界?

        有道是“英雄气短,儿女情长”,自古以来成大事者,皆不再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坑蒙拐骗,也不再对外境生起种种念想。所生起的,只...

名博转载 2021.08.04 41 8027

发布评论